關於陶瓷的概念和分類的知識

陶瓷的概念

陶瓷是經過原料制備與合成、成型、燒結、後加工等工藝過程而制得的一類無機非金屬材料,從結構上看,陶瓷製品是由結晶物質、玻璃物質和氣孔所構成的複雜系統。傳統上,「陶瓷」是指所有以粘土為主要原料與其它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形、燒結等過程而製成的各種製品。

關於陶瓷的概念和分類的知識

陶瓷的概念

廣義的陶瓷概念:用陶瓷生產方法製造的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和製品的通稱。

德國陶瓷協會:「陶瓷是化學工業或化學生產工藝的一個分支,包括陶瓷材料和器物的製造或進一步加工成陶瓷製品(元件)。陶瓷材料屬於無機非金屬材料,最少含30%結晶體。一般是在室溫中將原料成型,通過800℃以上的高溫處理,以獲得這種材料的典型性質。有時也在高溫下成型,甚至可經過熔化及析晶等過程。

傳統陶瓷的主要原料:取之於自然界的硅酸鹽礦物(如粘土、長石、石英等),所以傳統陶瓷可歸屬於硅酸鹽類材料和製品。

因此,陶瓷工業可與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業同屬「硅酸鹽工業」的範疇。

陶瓷的分類

(1)按陶瓷概念和用途來分類

普通陶瓷: 日用陶瓷(包括藝術陳列陶瓷)建築衛生陶瓷化工陶瓷化學瓷陶瓷

電瓷及其他工業用陶瓷

特種陶瓷: 結構陶瓷 功能陶瓷

(2)按坯體的物理性能分類

陶器的產生

人類製造陶器始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約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造。

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變了黏土的形狀,改變了黏土的性質,創造了一種新的物質

產品,揭開了科學技術史上的第一頁。

早期陶器的燒製溫度較低,一般在600 —————800℃左右。

陶器出現 (紅陶雙耳三足壺 彩陶鸛鳥石斧甕)

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距今約8000年)。出土於河南省新鄭市裴李崗村。出土的陶器主要以紅陶為主,燒成溫度900℃左右。

仰韶文化(彩陶雙連壺1972年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出土) 仰韶文化的陶匠,已經曉得施彩繪於陶器表面的裝飾,這些圖案為簡化後的人或動物的形象,以及一些幾何紋路。

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出土的黑陶 距今約4600-4000年)) 山東歷城縣龍山鎮出現了「黑陶」。這個時期稱為「龍山文化」時期,又稱「黑陶文化」。陶器形渾圓端正,器壁薄而均勻,將黑陶製品表面打磨光滑,烏黑發亮,薄如蛋殼,最薄的厚度僅有0.5mm,人稱「蛋殼陶」。

殷商時期(商代幾何紋白陶瓿陶器向瓷器過渡 商代早期陶器(河南滎陽出土)) 殷商時代的陶器從無釉到有釉,是制陶技術上的重大成就。為從陶過渡到瓷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一時期釉陶的出現是我國陶瓷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

漢代以後

黃釉舞樂扁壺(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1971年河南省安陽縣范粹墓出土) 彩 繪 陶 甗(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 1975年河南省三門峽市出土)

釉陶逐漸發展成瓷器,無論從釉面和胎質來看,瓷器的出現無疑是釉陶的「第二次飛躍」。在浙江出土的東漢越窯青瓷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最早瓷器,距今已有1700年。

唐代以後 唐代:「第三次飛躍」是瓷器由半透明釉發展到半透明胎。

在唐朝,雖然是以陶器唐三彩為代表。但是同期的湖南長沙窯也是值得重視的。長沙窯創燒的釉下彩裝飾法,影響了日後的青花、釉裡紅等高溫釉的裝飾手法。

宋代的陶瓷器,可說是中國陶瓷美學的完形期,無論是製作技術、器形美感、釉色的呈現、裝飾的手法如黏貼、刻畫、筆繪、化妝土等等,都到了極高的境界。除了總結以往,更開創了後世釉下裝飾,釉上彩繪的先驅。 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定、官、哥 、鈞)。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製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製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裡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十四世紀中期 青花「錦香亭」圖罐高27.3cm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明代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度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景德鎮也被稱為「瓷都」。 (鮮紅釉高足碗 青花海水雲龍扁瓶)

清朝我國的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特別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

(乾隆粉彩多穆壺 五彩大缸)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粉彩瓷 玲瓏瓷 青花瓷 顏色釉瓷 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

關於陶瓷的概念和分類的知識

揉泥 各種成型法 修坯 晾坯 施釉 裝窯燒製

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可分為兩大源頭。

一是中國,二是西亞。從目前考古材料看,世界各地大多數新石器遺址都有陶瓷出土。

它們都經歷了從土陶、彩陶、黑陶或紅陶,向釉陶發展的過程,這是一個人類物質和精神同步發展的「陶器時代」。

由於陶瓷的物理、化學特性,使得即使是殘件也可保留相當完整的製作時的信息。在原始彩陶上,我們可以找到清晰的先民手印。陶瓷的器形和裝飾反映了特定的時代禮儀制度、社會風俗、審美觀念。所以說,陶瓷是使用量很大,製作手段非常豐富的工藝品,是獨特的人類文化的載體。

陶與信仰文化

陶藝製品反映了人類物質和精神追求的多個層面。在原始和古典時期,相當多的陶藝製品體現了先民的信仰意識。

有古典文獻記載了先民使用質樸的陶器來祭祀天地,象徵自己虔誠的心意。比如:《禮記·郊特牲》云:「大報天而主日,兆於南郊,就陽位也,埽地而祭。於其質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陶與信仰文化

女媧捏黃土造人是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從社會人類學的觀點來看,這個神話至少對應於兩個史實:一是母系氏族社會成員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當時人類已經能熟練地製造陶器。生殖崇拜是原始彩陶藝術的主要母體。

這件製品很可能與母神崇拜有關,表達了先民祈求繁衍生殖的強烈觀念。而陶容器(如壺)形態上也接近孕婦隆起的腹部,陶壺上貼塑人形,更揭示了陶壺的象徵性。這件《人形彩陶壺》是賦予日用器皿以神聖觀念的經典作品。

陶從它產生的最初開始就兼有日用和神器的雙重性能。龍鳳圖騰是原始先民神聖崇拜觀念的產物。湖南省高廟文化遺址發現了7400年前原始人類的祭祀遺址,並且出土了大量與宗教祭祀、巫術有關的藝術神器。其中有一塊白陶罐殘片,上面戳印著似鳳凰的鳥形圖案,是陶作為祭祀神器的最早的考古學證據。

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發掘出用蚌殼堆塑的龍虎圖,距今六千年左右,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被譽為「中華第一龍」。1958年甘肅甘谷縣西坪出土的一件彩陶瓶,上面描繪了一條魚龍的形象,可以說是陶器上最早的龍紋。

陶與禮儀制度

陶瓷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一直承載著日常用品和祭祀禮器的雙重身份。在相當長的時間充當了政治制度中的身份等級的象徵物。 漢代學者鄭玄注云:「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故先燔柴於壇,後設正祭於地。器用陶尊匏爵而已。」 宋人聶從義《三禮圖》解釋說:「陶匏是太古之器,歷夏、殷、周隨所損益,禮文不墜,以至於今。」就是說,陶從上古被發明以後,作為禮器的功能一直被延續下來。商周發明了青銅器,也沒有廢除它的禮儀功能。因為陶器樸素天成的品德象徵著天地之性。 陶與禮儀制度

在原始社會,彩陶的使用是與部落成員的身份和等級相關聯的。

在青海柳灣墓地發掘的仰韶文化馬廠類型墓地中由於墓主人生前身份不同,隨葬之彩陶數量也不同。有的墓葬陶器只有十幾件,最多的一座墓葬僅陶器就有91件,絕大多是彩陶。

新時器時代晚期是大汶口文化向山東龍山文化的過渡階段。墓葬用陶體現了較大的等級和貧富差別,刻有圖像文字的陶尊、陶質牛角號等象徵身份地位的隨葬品在大墓中出土。陶器在當時的重要性大致相當於後期的青銅器。而青銅器只有權貴們才有權作為死後的陪葬物。

龍山文化的黑陶和商代的白陶製品主要作為禮器來使用。秦漢至隋唐從陶俑到唐三彩的使用上也體現了很鮮明的禮儀制度。《唐六典》還明確規定俑類明器的尺寸,但並未被很好的執行。

關於陶瓷的概念和分類的知識

陶瓷與社會習俗

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有厚葬之風。商周時代的墓葬用人殉葬,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俑所替帶。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反映了以俑殉葬的普遍社會風氣。在距今約46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鄧家灣遺址出土了大批石家河文化的陶俑和陶塑動物。

古代社會把厚葬之風推到極致的是秦始皇。東漢葬制不太遵從傳統,把人間的事物和生活場景製作成陪葬用的明器,埋進墓葬,陶瓷和畫像磚成了主要的墓葬用品。墓主人生前享用的亭台樓閣、歌舞百戲、宴享庖廚、狗馬珍玩以至於牛欄豬舍都有很豐富的表現。

一九七二年河南靈寶張灣三號墓出土河南省博物館藏東漢<綠釉三層陶望樓>。是建築明器,

好了,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簡單做的介紹,希望能給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信息請多留意時光裝修網呀?

文章標籤:-陶瓷-美陶瓷磚-陶瓷磚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