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至清中期,中國傢俱沒有梳妝台這一品類,只有梳妝匣或鏡台,它們不是獨立的傢俱,部是依附於其他傢俱上的器件。梳妝匣,如小方匣,正面對開兩門,門內裝抽屜數個,面上四面裝圍欄,前方留出豁口,後側欄板內豎三扇至五扇小屏風,邊扇前攏,正中擺放銅鏡。不用時,可將銅鏡收起。小屏風也可以隨時拆下放倒。鏡台類似專用的桌子,檯面上豎著鏡架,旁設小櫥數格,鏡架中裝一塊大玻璃鏡。至遲在清代後期已很常見。低鏡台形體較小,一般放在桌案上使用。鏡檯面下設小抽屜數個,面上裝圍子,宮中常見的還有在檯面後部裝一組小屏風的,屏前有活動支架,用以掛鏡,又名「鏡支」。也有的不裝屏風和圍子,而是在檯面之上安一箱蓋。打開蓋子,支起鏡架,即可使用。明清鏡架十分精美,出現了木製的寶座式鏡台和五屏式鏡台等,其上雕龍畫鳳,鑲嵌雕刻,技藝精湛。受歐風薰陶,民國時期玻璃大量湧人民間,梳妝台大量出現,形體較前高大許多,帶有洋式建築風格。有些簡單的,在檯面兩端安設抽屜,中間以軸相連帶木框的橢圓形鏡子。你是否想對此有更多的瞭解呢,那就讓時光裝修網的小編來帶你去瞭解一下相關的信息吧。
關於梳妝台歷史的簡介
梳妝台產生的背景
梳妝台古時稱「妝奩」,是古代婦女專用的梳妝盒或鏡台。北周庾信《鏡賦》:「暫設妝奩,還抽鏡屜。」唐代白行簡《李娃傳》:「幃幙簾榻,煥然奪目;妝奩衾枕,亦皆侈麗。」古代的男人和女人都留長頭髮,並且都得蓄髮,出門入門天天都要梳妝,因此男人和女人都必須有梳妝台,有時出門還得帶著它。古人的生活沒有現代生活快節奏的緊逼,沒有CPI高漲的壓力,更沒有時時要力爭上游的鬥心,生活情趣與現代人大不相同。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一份潛藏著的唯美浪漫隨之散發出來。女子靜坐在典雅的梳妝台旁,輕輕地梳理頭髮,看著鏡子中的容顏,一種欲語還休的惆悵漂浮在空氣中,嫣然一笑更是傾國傾城。因此我國古代婦女非常注重梳妝打扮,也對化妝用具十分講究。梳妝台上總少不了各式各樣雕刻精美的鏡子和梳妝匣。匣子簡直就是女孩子的百寶箱,裡面裝滿了各式頭飾和某些基本的梳妝工具,如簪子、金釵、木梳等。
不言而喻,梳妝台是臥室裡最具旖旎風光的,也是最能寄托遐思的。
梳妝台的使用
古人每天要對鏡梳妝,銅鏡自然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梳妝照容用具, 但在古代,宮廷、宦家、民間的梳妝台是有不同檔次的。在先秦時期它並不是人人能用之物,只有達官顯貴們才可以使用,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到了後來,隨著梳妝用品逐漸增多,街道上大多賣貨郎的擔子裡都有胭脂水粉,環珮髮簪,這些物品是古代女子對大宅之外繁複世界的情感寄托。在「三從四德」面前,她們小心翼翼地將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連同梳、篦、頭簪等都盛放於奩內。民間的梳妝台一般做工粗劣,簡約樸素。而早在唐代,皇室貴族或者富足之家就已經擁有了精巧的妝台。《太平廣記》中就談到唐代工匠馬待封曾經為皇后製作了一件精美的妝台:中立鏡台,台下兩層,皆有門戶。當皇后要洗梳的時候便開啟鏡奩,台下門開,自動出來一位木頭婦女,手拿著面巾、妝粉、眉黛等所需所之物,可渭巧妙到極致。
古人曰:「女為悅己者容」。據歷史記載,慈禧太后更是在儲秀宮過著最有女人味的十年梳妝台生活,而她每天化妝的場所,就在南窗東南角的梳妝台前。梳妝台上擺放著她一生都極喜愛的心愛之物,不難看出慈禧精緻的生活品味。各種各樣內府精製和自己研製的養顏美容化妝品,比如宮粉、胭脂、玉容散等。而梳頭和化妝是她每天早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甚至比軍國大事還要緊。用慈禧自己的話說:「一個女人,沒有心腸打扮自己,那還活個什麼勁兒!」直到70多歲,慈禧依舊風姿綽約,皮膚白嫩潤滑而且富於彈性,這顯然得益於她的精心保養與調理。
關於梳妝台歷史的簡介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相關介紹了,相信朋友們也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你們喔。大家也可以登錄到時光裝修網查看更多相關的內容和資訊,時光裝修網將會給大家提供更全、更詳細、更新的資訊信息。